将指尖轻触屏幕,等一杯咖啡煮开的时间,随之机器“吐”出一本装订一新的书,短短几分钟时间即可拿到按照自己需求出的书,这是多么惬意的一幅场景!
想象虽然美好,但每年都是行业里最为火热的词汇,却迟迟未看到按需印刷的普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在2000年以前就有机,一次只印一本书的技术难题早已解决。在数字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下,按需印刷这一技术理应不存在技术方面的桎梏。来自宝岛台湾的吕理哲先生为大家“从出版社vs印刷厂,谁才是按需印刷执行者”的角度为大家进行分析按需印刷不愠不火的原因何在?
出版社: 投资按需难成功
2012年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媒体控股集团投资了数字印刷机,同时推出了一项“为自己出一本书”的出版服务,表面上似乎推出了一套全新的个人服务,其实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出版社库存书的无效益。可惜这个按需印刷的生意模式最后没有延续下来。
但是大型出版集团自己搞按需印刷,引起市场上许多印刷厂的关注和担忧。
城邦媒体控股集团旗下至少有40家出版社,每月至少出版70—80本图书以及40本杂志。照理说,自己内部的需求就足以让一台数字印刷机发挥应有的功能。只要是新书头版就可以印一少部分,等营销活动后确定了市场的反应,再去大量制版印刷,就能帮出版社解决库存书过量的难题。但从目前来看,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出版社投资印刷设备只是为了服务自己出版社的印量需求,这是印刷厂和出版社两个专业领域的差异,因为印刷厂要正常运营,必须找到足够的业务来支撑人事、房租和税金的花销。
以印度按需印刷市场为例:
印度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每隔100公里就会遇见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文字的民族。印度钞票上有17种文字,也就是官方语言有17种,包括英语和印度语。由于这样的国情,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报纸长期主导不同族群的媒体市场,垄断造成印度大部分大型报社拥有自己的大型出版社和印刷厂。这些印刷厂不只为自己集团服务,其他方面也都经营得非常出色,即使他们有数字印刷机,也不会把按需印刷当作主要的营业项目,至今还没听说哪一家出版社投资的按需印刷服务很成功。
既然出版社来执行按需印刷难获成功,那么对于印刷厂来讲,又如何开展按需印刷业务呢?
印刷厂: 从积累客户资源开始
按需印刷服务由出版社来经营成功的案例很多,以美国的闪电源公司为例,其属于英格拉姆大出版集团旗下,是按需印刷的全球标杆企业。
这家公司成立于1993年,原来是内容管理技术公司,专门为出版社提供内容管理系统,也就是帮出版社把纸质书扫描成可以印刷复制的电子影像文件,并建立数据库,让出版社可以轻松地找到旧书,并转成电子书或打印。积累的客户越多,闪电源保存的内容越多,等到数字印刷机成熟以后,闪电源开始提供短版书的印刷服务。
目前,该公司已经帮美国的出版社印刷了1000万本书,每年印刷书的数量翻倍,甚至得到许多出版社头版书的生意。目前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都有闪电源的按需印刷服务,每年印刷数千万本书,平均每一笔订单不到2本书。
积累客户才是王道!
按需印刷符合数字印刷机的应用,也符合出版社库存书的管理需求,但是基于出版社的生态,大出版社经营按需印刷不容易成功,除非像英格拉姆集团那样收购已经成功的闪电源。国内独立的按需印刷厂如果想要承接出版社短版书的项目,应该学习闪电源的发展模式,从积累客户开始。